当前位置:首页>廉洁文化>清风文苑

家风故事 | 夏明翰致母亲、妻子、姐姐等家书(1928年3月)

来源:廉洁吉林 日期:2021-09-11

  
  【时代背景】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又名陈日习。湖南衡阳人,生于湖北秭归。1917年,他违背祖父意愿考入湖    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1920年秋,夏明翰在何叔衡的帮助下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并在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领导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夏明翰

  次年2月,他追随毛泽东到武汉,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夏明翰被调回湖南工作,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不久,参与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年初,夏明翰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3月18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两天后在汉口余记里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8岁。

  【信仰之光】 

  夏明翰宁死不屈,在刑场挥笔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首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气壮山河,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牺牲前,夏明翰在牢房忍着伤痛用敌人给他写自首书的半截铅笔分别给母亲、妻子、大姐写了一封信。后来,这历经曲折传到亲人手中的三封家书原件被国民党查获并烧毁。

   

  夏明翰与妻子郑家钧

  在即将与亲人永别的最后时刻,夏明翰在信中透露出对家人的无限爱恋与感恩,表达了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心,表示生无所憾,上刀山、下火海,抛头颅、洒热血而不惧。他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鼓励亲人继续斗争,传承革命事业。

  夏明翰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祖父和外祖父都曾是清朝的进士。在夏明翰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陈云凤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第一封家书就是写给母亲的,夏明翰用感恩的心讲述了母亲支持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大爱情怀。

  陈云凤,1870年出生,清末“铁面御史”陈嘉言长女,曾被赐封为诰命夫人。追求真理,博学多才,正直刚毅,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潇湘女杰。一生吟咏不辍,晚年自编诗集两册,一为《严余吟》,一为《衡岳吟咏》。此外还著有文集一册。她知书达礼,思想开明,培养了夏明翰、夏明衡、夏明震和夏明霹四个优秀儿女,是几个子女走向革命的启蒙老师和最忠实的支持者。

  夏明翰的四妹夏明衡是湘南妇女运动领袖,1902年出生,1928年6月牺牲,年仅26岁。五弟夏明震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建立了郴县苏维埃政府。1928年3月22日即夏明翰壮烈牺牲的第二天,五弟夏明震在郴州反革命暴乱中牺牲,年仅21岁。七弟夏明霹是湘南学联骨干成员,衡阳游击斗争领导人。1928年2月28日英勇就义,时年不足20岁。外甥邬依庄是大姐夏明玮的儿子,1911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军某部指导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年仅19岁。

  夏家兄弟姐妹等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并献出年轻的生命,可谓满门忠烈,这与母亲陈云凤的教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毛泽东曾说“夏明翰有一个好母亲”。

  郑家钧,长沙县郑家町人,温和善良,擅长针线活和绣工技艺。1925年,由她的表哥、夏明翰的同事熊瑾玎介绍与夏明翰认识。1926年农历九月初四,经毛泽东做媒,夏明翰和郑家钧在长沙清水塘一间简陋的民房里举行了婚礼。中共湖南省委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送上对联:“世上惟有家钧好,天下只有明翰强。”在夏明翰的言传身教下,郑家钧成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得力帮手。夏明翰牺牲后,郑家钧于1930年到了上海,一边做佣工,一边为中国共产党传递秘密文件,并含辛茹苦地把他们的女儿夏赤云抚养成人。新中国成立后,郑家钧在长沙的街道工作,1975年病逝。(摘自《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责任编辑:临江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