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1895—1935),四川平昌人,早年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5月,冯玉祥在苏联参观考察时,共产国际决定争取联合冯玉祥,并委派刘伯坚等20余名留学生回国参加这一工作。刘伯坚先后任冯玉祥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一职。
刘伯坚
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刘伯坚以及苏联顾问等一行从苏联回到绥远省五原县。当天,冯玉祥向全国发出由刘伯坚等人起草的参加国民革命的通电宣言。次日,在五原县的大校场举行隆重的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刘伯坚发表了演说。刘伯坚的演说大大鼓舞了全体官兵的士气,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在这里,刘伯坚同西北军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如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成了朋友。他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来的部队。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冯玉祥也开始反共清党,将刘伯坚等240余名中共党员“礼送”出境。离开冯玉祥部后,刘伯坚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
1928年,刘伯坚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1930年回国到中央苏区,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年底,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信仰之光】
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被关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粤军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遭到拒绝。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3月21日,刘伯坚在大庾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时年40岁。
被关押期间,刘伯坚自知即将牺牲,给兄嫂们写了几封信,对后事做了安排。他首先力劝兄嫂们不要设法营救自己,更不要去找于右任、邓宝珊等国民党的高官,自己跟他们虽然是感情不错的朋友,但所走的道路不同,不要给人增添麻烦,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承担。其次请兄嫂们设法找到寄养在一条商船上赖老板家的二儿子“豹儿”,连同寄养在胡家的小儿子“熊儿”,还有大儿子“虎儿”,均需要亲人们帮助抚养成人。刘伯坚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了革命,四川老家早已家破人亡。刘伯坚认为,为了救中国,为了大多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他的奉献与牺牲是值得的。
刘伯坚的妻子王叔振(1906—1935),陕西三原人。原名淑贞。1920年入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27年4月与刘伯坚结婚,婚后被安排在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担任秘书工作,并经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在上海济难会工作。1930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科长。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3月刘伯坚牺牲后不久,王叔振在福建长汀被执行王明“左”倾错误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秘密杀害。
后来,周恩来派人把他们的儿子刘虎生接到延安,抚养成人。刘虎生赴苏留学回国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专家。(摘自《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