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廉洁文化>清风文苑

家风故事 | 陈毅致大嫂李白文家书(1937年12月29日)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21-10-23

   

  【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留下了由项英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和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办事处,继续领导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从此,陈毅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剩”。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其他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先后下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共10329人。

  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分局,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陈毅为分局委员,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陈毅为副主席。临近年底,他给大嫂写下了上面这封家书。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部在南昌成立,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继续领导华中军民进行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信仰之光】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创作了多首诗词,记录了那些异常危险和艰苦的日子。比如,写于1936年冬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以革命为家,时刻准备牺牲,换取大众的自由和解放,反映了一位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

  在写给大嫂的这封家书中,陈毅回顾了自己投身革命近20年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刚刚经历了三年游击战,“封锁层层”,“奔走山林城镇间”,“艰难困厄,日夜围攻,毒手尊拳,谁能多让,浴血人生,直至于此,敢谓今人所难至,古人传奇史之所无也”。即便如此,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生活,也要坚持战斗。有人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诚然,不论风霜雨雪,还是严刑拷打,不论环境如何严酷, 还是遭受重重打击,乃至牺牲生命,都无法动摇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在家书中,陈毅还重点谈到了兄弟之情。自己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军旅20年,出生入死,既不能顾家,也无法与亲人相见。就连与大哥和弟弟约好的见面,也因故擦肩而过。陈毅自幼与几位兄弟一起长大,后又携手出川读书,感情甚笃。然而因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天各一方,相见时难。

  陈毅有堂兄弟三人:陈修和、陈世泽、陈世亨。亲兄弟三人,陈毅是老二,兄陈世禄,字孟熙;弟陈世勋,字季让。还有四个亲妹妹。由于年纪相近,陈毅与陈修和、陈孟熙接触较多,感情很深,其次就是陈季让了。1919年6月,陈毅和大哥孟熙一同赴法留学。1925年,陈修和与陈孟熙同时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分别学炮兵科和政治科。陈季让则考上迁到武汉的中央军校第六期。(摘自《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责任编辑:临江市纪委监委